今年是“十一五”計劃完成、也是“十二五”規劃編制的關鍵一年。我們向全球承諾“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其中建筑節能的貢獻率是20%。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如何在既有建筑節能的改造中,進一步提高建筑能效、改變用能增長方式?建筑節能任務仍然艱巨……
近日,在“既有建筑改造技術交流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和業內人士圍繞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問題展開了交流和探討。高能耗建筑不能一拆了之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閆金指出,在一些快速發展的地區,對既有建筑的拆遷和改造的矛盾日益突出。截止到2008年底,我國既有建筑總計有436.5億平方米,但是多數既有建筑存在能耗高、使用功能差、抗震能力差的問題。把這些建筑拆除不現實也不可能。科學有效地對既有建筑進行必要的、逐步的合理改造,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較好途徑之一。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院長王俊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如果把能耗高的既有建筑都拆除不但是對資源的浪費,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就目前而言,對既有建筑進行合理的改造,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十一五”的前四年里,我國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的《關于2009年全國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專項監督檢查建筑節能檢查的通報》,截至2009年采暖季前,北方15省市已經完成節能改造面積共計10949萬平方米。據測算,完成節能改造的項目可形成年節約75萬噸標準煤的能力,減排二氧化碳200萬噸。通過改造,采暖期室內溫度提高了3℃~6℃,部分項目提高了10℃以上,室內熱舒適度明顯改善。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吉林、甘肅等地部分改造項目同步實施按用熱量計量收費,住戶平均節省熱費支出在10%以上。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還須完成5000萬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任務,才能實現“十一五”期間完成1.5億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的目標,挑戰巨大。
任務分解由“壓”變“搶”
“十二五”是中國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城市中還將修建大量的建筑,城市建筑用能結構、方式和強度還在增加。根據其它國家的發展經驗,用能增長的趨勢很難改變。我們只能努力使增長趨勢更為平緩,用能方式更加科學,用能結構更加合理。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城鄉既有建筑共有430億平方米,在推動城市化的過程中,在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的同時,還必須管住增量,提高新建建筑的能效。在唐山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有意識地將太陽能光熱系統加了進去,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時也改變建筑用能的增長方式。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已經在實施節能65%的標準,但依然比發達國家同緯度的地方高50%的能耗,尤其是在采暖方面。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已經從以前的自上而下分解任務轉變成現在的自下而上的現實需求。在北方既有居住建筑改造過程中,剛開始面臨1.5億平方米的任務很難分解到各省市的問題,只得按每個省有多大的集中供熱面積、有多高的GDP,將任務硬性分解。但是從去年起,情況發生了改變,出現了從壓任務變為各地爭任務的現象。很多地方都提出改造任務不夠了、計劃不夠了,要求國家增加任務。
原來,通過近年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的不斷推進,老百姓目睹和體會到了節能改造的好處,積極性增長了,主動要求節能改造的呼吁越來越強烈。事實上,一直以來老百姓對既有建筑的高能耗、低熱舒適度、較差的居住環境等問題都意見很大。老百姓的需求帶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改造不能只局限于節能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林海燕認為,目前,我國中部和南方城市節能改造的熱情高于北方,這與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在國家總投資有限的情況下,應向北方傾斜,中部和南方城市主要是改善市容、改善熱環境。此外,節能改造不能僅局限于節能,應強調綜合改造。以前的老建筑存在套內面積小、結構不合理、室外環境綠化不夠等等,這都是計劃經濟時代居住建筑的通病。在改善墻體、屋頂性能的同時,應增設采暖系統的計量和控制手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指出,北方城鎮建筑節能改造的主要任務包括:一是圍護結構保溫:外墻外窗保溫改造;增加氣密性,提供有效的通風換氣手段。二是末端室溫調節,避免過量供熱:提供室溫調節的手段,避免依靠開窗通風調室溫;熱改的目的是促進室溫調整,使調節手段被利用。三是優化熱源結構,提高熱源效率:發展垃圾和生物質能等多種熱源。
其中,供熱系統的改造是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北方城鎮總的建筑面積約75億平方米,總的采暖能耗每年約1.42億噸標煤,占我國城鎮建筑能耗總量約40%%。其中,26億平方米是熱電聯產集中供熱,26億平方米是各類燃煤或燃氣鍋爐為熱源的集中供熱,23億平方米是其它分散系統,如小煤爐、熱泵、電熱采暖等。
技術為“退燒”尋找良方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北方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需突破以下問題:一是高耗能建筑干燒不熱、新節能建筑高燒不退。長春有的老建筑每平方米供熱甚至用到了40公斤標準煤還是燒不熱。二是供熱體制改革方面,福利性供熱同市場化的供熱改革與推進并存,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管理上都為建筑節能降耗帶來難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技術進步。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李德英指出,很多地方供熱系統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供熱無計量,管理憑經驗;熱力失調,冷熱不均,效果差;系統設計負荷大,從熱品質低;大馬拉小車,效率低,浪費嚴重;水力失調,大流量小溫差等。
據測量,水力失調,各用戶流量分配不合理,能造成約20%的能量損失;循環水泵與系統不匹配,造成的電耗損失約50%~100%;跑冒滴漏帶來的熱損失約15%~20%;輸送效率低,節流損失大,閥門損失在20~30%左右。
他指出,供熱系統的改造要解決輸配系統能耗問題和運行量化管理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供熱市場的需求,我國熱量計量儀表和自動控制產品逐步形成了市場,從而為供暖系統實現供熱調節量化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證,解決了供暖調節問題。前者包括:通過安裝靜態或動態調節閥,解決水力失調問題,使系統流量合理分配;選擇合適的循環水泵與系統匹配;管道保溫減小熱損失;對一次管網進行分布式變頻系統改造,對二次網采用質量并調的運行調節方式等。后者包括:在供暖期間,根據室外氣象條件和用戶需要,采用監測系統按需供熱等。
Copyright ? -2025 重慶科文綠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備2023002225號
聯系電話:400-999-3661